跳到主要內容

先拿到餅再說!!

信心動搖多半是因為意志不夠堅定的關係。

本週將進入九月,大學即將開學,懷著忐忑的心情也逐步靠近研究所簡章發放的時期。
按規劃現在應該作品即已完成,對於建築的知識已有基本概念,確定未來想走的方向、決定目標學校及老師、推薦信、背景資料齊全的階段。過了一段時間自己摸索後,也該走出去接觸實際的學習環境。

想到要走出去,心又開始萎縮,現在才知道我還滿膽小的。了解該怎麼做、跟實際上要做的認知是兩回事。但如果沒有有跨出這一步,前面想這麼多都是白費。

從離職、發放讀書宣言,老實說我一直都是在做"斷自己退路"的路線,因為如果不這樣,不出幾日我就會因尋苟且,重回"人生何必如此辛苦"、或是"其實自己又沒那麼認真"這樣的思考舊路。對付容易猶豫的人如我,就該破釜沉舟,趁清醒的腦還在正常運作,使出必須手段。真的去看一下自己可以做到什麼程度,過不後悔的人生。

不用管做了這件事情之後是否就會有比起現在更好的生存條件,或是真的就像"想像中"那樣美好的結果。至少,我走過了就沒什麼好遺憾。至於畫了這麼大一個餅,有沒有能力吃完,那是拿到餅之後的問題,就不是現在要擔心的問題。

每次聽到或看到"讀研究所根本沒用",就我又開始動搖自己的動機到底對不對,方向是不是走錯、難道真的會浪費時間嗎?
身為相關科系踏進建築(嚴格說起來應該是室內設計。但我在建築師事務所工作,而且接觸過一些建照作業流程,所以也算吧),我對於自己在本行習得的專業知識不夠有信心,總覺得好像還缺少些什麼、我這樣想法到底對嗎?、回答問題時也沒辦法非常肯定。
這無關知識正確性,而是來源性的問題,因為對於自身角色的質疑,無論如何都沒辦法認同自己就是專業人員。唯有透過正式的學習體系,實際走過一遍,確認自己的思考、方法並不是偏差,也確認該習得的領域我確實都摸過了,才能安心。所以我一定要去讀建築的初衷在這裡。就是希望可以更扎實的在站在這個領域裡,才能安心向外拓展。

所求目的是不同的,別人說什麼根本不用管他。

而且都還沒進到建築的環境就開始自顧自擔心各種問題是不是太早了。
沒錯!!!擔心個屁,先把預定進度補上再說吧!

爬文看滿多前輩建議一定要去想讀的學校旁聽主軸課程,更接觸現實面,一方面可以利用上課的作業補充作品集。依我現在的情形而言,10月左右必須作品集完稿寄送,9月開學,若要實作一般都是10月之後的事,所以課堂作業應該趕不上我的時程。但是可以直接聽教授開講、感受氣氛,倒是能讓自己更進入狀況。所以現在的問題是,該去哪裡上課好?

其實我最近讀隈研吾的<新建築入門>,覺得未來建築走向應該是:
1.如何與自然共生共存
2.應用科技現況建築的可能性

所以最近滿火紅的概念是"地景建築"、"自然建築"、"綠建築、節能設計"、"數位建築"..等。而我比較感興趣的議題是綠建築,例如:透過開口部的設計讓室內空間成為風的通道、引進自然光線照亮室內空間之類。


有考慮過大學的通識課程,看了一下覺得好不是非常適合我現在的狀況。是不是去參加台灣建築中心的課比較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QQ掃除者

QQ掃除者 晚上看了漫畫<QQ掃除者>以及其續篇<Queen Quality>。在說人因為忌妒、怨恨、自卑、邪惡等等的惡意,凝聚成為蟲子(惡意的具象化)反過來侵蝕人的心靈。主角家族可以進入每個人的"心門",掃除惡念。而每天的修行就是貫徹打掃,以培養堅定的意志。

成癮

我喜歡故事,很容易就入戲。 用影像方式陳述的故事,很快抓住注意力,只要劇情對味往往只看5-10分鐘,就會讓我加入追劇行列。而以文字陳述故事,需要一點耐心,但他給予的想像空間無限,在字裡行間可以自行腦補背景、角色、裝束,人物的動作、情緒、語氣。因為太生動了反而對劇情類型的接受度很高。 這次連假就泡在讓人無限想像的故事堆裡了。幾乎可以用廢寢忘食來形容。 浸在故事情,我好像變成透明沒有知覺,意識隨著劇情起伏,直到不得不睡了。醒了,還要提醒我是實際存在的我。滿科幻的感受。 像這樣忘我做一件事情,在大學期間也發生過,就是FB遊戲盛行的時候,玩寶石方塊、俄羅斯方塊。遊戲規則很簡單,考驗反應力,再加上同儕效應,很快就成癮了。 國中玩的爆爆王,也是如此。 國小迷神奇寶貝,當時最大的心願就是:若有朝一日也能收集喜歡的神奇寶貝該有多好,時至今日手機遊戲Pokemon GO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瘋迷全球。在路上隨機遇見野生神奇寶貝,丟寶貝球收服;特別款的神奇寶貝要在特別時刻及地點取得,大大取悅了小時候的夢想。但我認為如果能增加與精靈間的互動,例如:可以摸神奇寶貝、跟它玩並在玩的過程中提升經驗值這類,又或者是在抓野生神奇寶貝時可以派自己的神奇寶貝去戰鬥。滿足玩家的參與感、及神奇寶貝的價值回饋,更能形成持久的支持度。 對於事情的著迷可以大約分成兩種:一種是激情式的,另一種屬於執著式。上述遊戲、故事,對我而言都屬於激情式的著迷,來得快去得也快,並不容易在腦中形成印象。但若是好的故事,就能形成長期的追蹤與懷念。 為了特定目的而自發性堅持完成,就屬於執著式。讀書、做作品、工作都屬之。我小時候喜歡上學,喜歡上課也喜歡課本,對於新的事情都想去了解,只是怕來不及吸收太多資訊,但從來沒有不喜歡。 大學讀設計系,偏重在繪圖技巧、建模、模型製作,訓練觀察及思考能力。我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說讀設計不讀書,我覺得這根本是兩件事,思考跟閱讀絕對有關係。但因為閱讀不列入成績項目,我也懶惰就真的沒有太注重這一塊。就在渾渾噩噩中畢業。 進入職場才逐漸明白,大學裡學的東西重要在哪裡,也建立一個技巧:面對不了解的事情,首先找出因果關係、以及重要性。進而可以判斷做事原則,建立要點、工作程序。 回顧從小到大的脈絡,我相當喜歡"新的"、"未知的"事物。在剛接觸的

開學的小心得

從暑期課程、雲科工作營到開學競圖這一系列活動,是一個讓學生竹不了解所選修的領域、進入狀況的準備。 對於數位設計而言,數位工具的邏輯是必然重要的,所以對於各種工具的運用與熟悉,才能進一步了解其背後的運作關係。因此在暑期課程,與工作營我們大量、快速地學習各種工具,增加眼界及看法。 雲科工作營的活動主題是圍繞"數位"運行,而有以下課程: 視覺演算 :造型規則與型態演變 數位生態與人機互動 : 摺紙結構 虛擬實境無人機(VR) : 視覺輔助設計 :大數據收集與分析應用 黏滯成形 : 探討機器手臂的可能性 IoT物聯網: 感覺偏向工業設計範疇,穿戴式設計或是智慧建築 用在地材料思考數位構築的型態與可能性 所以以竹子的案例而言,單元及排列方式可以讚作數位規劃,而材料特性則為開放性的變因 目前為止我認為數位的概念可以歸類為以下幾點: 由電腦處理大量重複的工作 只要可以被公式化都可以交由電腦完成 可以處理亂數隨機生成的型態、或是自由型態 設計方法是數位設計的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