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6歲生日快樂

印象中自己小時候是假日就想往外跑,喜歡過節的人。但因為小孩子無法單獨外出、沒有錢、沒有交通自由,童年時間總希望自己快點長大。今天早上經媽媽提醒,才發現再過2天我要步入人生第26個年頭,回顧我成人之後的生活型態,濃濃的壟罩著懶散的氣氛--下班宅在家、假日宅在家、對節日無感,乏善可陳。雖然有點對不起童年的期待,"生活本來就沒什麼特別有趣"這樣的念頭萌生後便默許自己重複這樣的生活。

童年的自己期許成為朋友圍繞的人,同時心中又質疑著"難道人不能自己生活嗎?",因此渾渾噩噩的成就了與他人之間不生不熟的距離。可能我腦的大腦皮層比一般人淺更有彈性,沒有被狠狠打擊大概不會產生皺褶。這26年的日子就像沙漠波紋,不了解自己,也沒有去了解別人。

也可能這本來就是我這個人的個性,只是一直沒有注意到而已。

目前最不滿意的,就是乏善可陳這點,今年生日願望:希望生活中能有更多刺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QQ掃除者

QQ掃除者 晚上看了漫畫<QQ掃除者>以及其續篇<Queen Quality>。在說人因為忌妒、怨恨、自卑、邪惡等等的惡意,凝聚成為蟲子(惡意的具象化)反過來侵蝕人的心靈。主角家族可以進入每個人的"心門",掃除惡念。而每天的修行就是貫徹打掃,以培養堅定的意志。

成癮

我喜歡故事,很容易就入戲。 用影像方式陳述的故事,很快抓住注意力,只要劇情對味往往只看5-10分鐘,就會讓我加入追劇行列。而以文字陳述故事,需要一點耐心,但他給予的想像空間無限,在字裡行間可以自行腦補背景、角色、裝束,人物的動作、情緒、語氣。因為太生動了反而對劇情類型的接受度很高。 這次連假就泡在讓人無限想像的故事堆裡了。幾乎可以用廢寢忘食來形容。 浸在故事情,我好像變成透明沒有知覺,意識隨著劇情起伏,直到不得不睡了。醒了,還要提醒我是實際存在的我。滿科幻的感受。 像這樣忘我做一件事情,在大學期間也發生過,就是FB遊戲盛行的時候,玩寶石方塊、俄羅斯方塊。遊戲規則很簡單,考驗反應力,再加上同儕效應,很快就成癮了。 國中玩的爆爆王,也是如此。 國小迷神奇寶貝,當時最大的心願就是:若有朝一日也能收集喜歡的神奇寶貝該有多好,時至今日手機遊戲Pokemon GO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瘋迷全球。在路上隨機遇見野生神奇寶貝,丟寶貝球收服;特別款的神奇寶貝要在特別時刻及地點取得,大大取悅了小時候的夢想。但我認為如果能增加與精靈間的互動,例如:可以摸神奇寶貝、跟它玩並在玩的過程中提升經驗值這類,又或者是在抓野生神奇寶貝時可以派自己的神奇寶貝去戰鬥。滿足玩家的參與感、及神奇寶貝的價值回饋,更能形成持久的支持度。 對於事情的著迷可以大約分成兩種:一種是激情式的,另一種屬於執著式。上述遊戲、故事,對我而言都屬於激情式的著迷,來得快去得也快,並不容易在腦中形成印象。但若是好的故事,就能形成長期的追蹤與懷念。 為了特定目的而自發性堅持完成,就屬於執著式。讀書、做作品、工作都屬之。我小時候喜歡上學,喜歡上課也喜歡課本,對於新的事情都想去了解,只是怕來不及吸收太多資訊,但從來沒有不喜歡。 大學讀設計系,偏重在繪圖技巧、建模、模型製作,訓練觀察及思考能力。我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說讀設計不讀書,我覺得這根本是兩件事,思考跟閱讀絕對有關係。但因為閱讀不列入成績項目,我也懶惰就真的沒有太注重這一塊。就在渾渾噩噩中畢業。 進入職場才逐漸明白,大學裡學的東西重要在哪裡,也建立一個技巧:面對不了解的事情,首先找出因果關係、以及重要性。進而可以判斷做事原則,建立要點、工作程序。 回顧從小到大的脈絡,我相當喜歡"新的"、"未知的"事物。在剛接觸的

開學的小心得

從暑期課程、雲科工作營到開學競圖這一系列活動,是一個讓學生竹不了解所選修的領域、進入狀況的準備。 對於數位設計而言,數位工具的邏輯是必然重要的,所以對於各種工具的運用與熟悉,才能進一步了解其背後的運作關係。因此在暑期課程,與工作營我們大量、快速地學習各種工具,增加眼界及看法。 雲科工作營的活動主題是圍繞"數位"運行,而有以下課程: 視覺演算 :造型規則與型態演變 數位生態與人機互動 : 摺紙結構 虛擬實境無人機(VR) : 視覺輔助設計 :大數據收集與分析應用 黏滯成形 : 探討機器手臂的可能性 IoT物聯網: 感覺偏向工業設計範疇,穿戴式設計或是智慧建築 用在地材料思考數位構築的型態與可能性 所以以竹子的案例而言,單元及排列方式可以讚作數位規劃,而材料特性則為開放性的變因 目前為止我認為數位的概念可以歸類為以下幾點: 由電腦處理大量重複的工作 只要可以被公式化都可以交由電腦完成 可以處理亂數隨機生成的型態、或是自由型態 設計方法是數位設計的重要目的